查看原文
其他

张英锋 |喧嚣之下的静谧(上)

时光捡漏 您生活的笔记本 时光捡漏 2021-07-31

您生活的笔记本

点击悦读更多精彩

关注


喧嚣之下的静谧(上)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散文《洛阳小记》里曾经写到他自己是在“灯笼晃荡中到了洛阳”,当然那是上世纪战乱年代的事情了,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这么一段话,“洛阳是周汉唐许多朝代建过都的所在,自然是古迹很多。不过到了现在,多半不可寻访了,只有汉朝的白马寺,北魏的龙门雕刻,还是值得游人留恋的。现时来游洛阳的人,也都是注意这两个地方”。因而,这次选择洛阳白马寺作为出行的第一站,也是与读这篇散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带着无限的憧憬,怀着探幽揽胜的梦想早早就出发了。我是很早以前去过,但那时只是玩,没有留下什么记忆,这一回在某种程度上也算礼佛,探寻求佛的真谛,体会佛的意境、佛的智慧。礼佛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虚拟一种心境,将一些纷扰和浮躁来个解脱,做一个平平凡凡而又有俗气的人,给灵魂放一个假,求得心灵些许的抚慰与平和。

车子在疾驰,我的思绪也在伸展。作为地道的陕西人,深知十三朝古都的三秦大地文化底蕴深厚,但中原文化在河南,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河南也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第一笔,也应该从白马寺说起。另外一个让人思索的问题就是佛及佛教文化。对于佛及佛教文化,我只是从历史课所接受的常识教育到后来的进一步学习了解的。那么,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这个外来产物,在中国汉民族占绝大多数且没有信仰宗教的情况下,在中国是如何发扬广大的却不是十分了解。

从汉朝起佛教就传到了中国,到东晋末年被梁武帝定为国教。期间虽有魏太武帝短暂灭佛运动,但各个朝代都在流传,到了文成帝建造云冈石窟,佛教始终处于国教的地位。唐朝形成佛教的鼎盛时期,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脍炙人口。在中国,佛教是中国汉朝皇帝请来的,当然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主导,此后佛教从中国又传入日本、朝鲜半岛以及周边国家。可以说亚洲大多数国家信仰佛教。亚洲是世界上信奉佛教人口最多的,其它洲为什么少呢?佛教的基本常识是“向善”,“因果报应论”,“生命轮回论”等,这对于中国当时以农耕为主的人们来说容易接受,佛教似乎解开了他们对生活及社会当中的一些谜团。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教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生来不平等是和他们的前世作为有关,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此统治阶级也就极力推广,底层劳苦大众也把它作为心灵的一种慰藉。当然宗教是很深奥的,尤其是佛教,经卷浩繁,而且比较难懂,不仅仅因为是由梵文写成的,其博大精深,让人耗尽毕生也难以全部弄懂。所以,就这个话题我们在车上探讨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当作旅途消遣的方式。

到白马寺自然而然地会涉及到洛阳。张恨水先生说;“洛阳这个地名,说到口里,就觉得响亮,最近把这里一度改了行都,那就更贵重了”,之所以“贵重了”,这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洛阳古称雒阳、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至唐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当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史上,洛阳曾经是国民政府的行都,“七七事变”后,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这一切都凸显着洛阳的不平凡历史。我想,这些常识是游览白马寺之前必须回味的,也就是流行的时髦语言“攻略”一说。

夏阳炙烤着大地,沿途经过的田野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劳作,机器收割后的麦茬像巨大的地毯,金黄而有绵软感,车窗里闪过的一帧帧图片十分优美,偶然的几块秋作物点缀其中,让人看了既养眼又消暑,日头偏过头顶的时候,我们驶进了停车场,偌大的停车场几乎没有空车位,几经折腾,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停下了车。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4A级景区。

有关白马寺的由来,有好多说法,比较靠谱和有案可稽的记载是因为皇帝的一个梦,一般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实。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到:东汉皇帝刘庄做梦,见到来自西方的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此人功力超凡,在殿堂自如飞绕,大臣在见风使舵的心理下,迎奉说那个人就是西方的神,称之为佛,皇帝大喜,即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使者几经辗转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使者恳请二位高僧到中国弘法布教。二位印度高僧应允,便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同时,颁布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其实就单一的一个“寺”来说,在汉时它是一种官署,并不是专为出家人供佛修行的所在。自此以后“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现时我们在戏里头还可以听到,如大理寺正卿这种话。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它也成为中国现存第一部汉译佛典。自东汉起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近四百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也就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故被与汉代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看待成同一类,早期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少数王公贵族之间。两汉时期,政治上宦官外戚相互斗争天灾不断,农民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思想上两汉儒家又困于“经学考据”和“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精深教义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乃至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事实上,佛教这个外来之物,最初先在河洛落地生根,而后广布华夏,又远播东亚。这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外来文化在中国重新生根发芽的过程,白马寺名字的来历就正好体现了这点。中国自此也就有了翠柏掩映、殿阁峥嵘、宝塔耸立的寺院,“其间红烛高照、香烟缭绕、磬嗡木鸣、诵声如潮”,透出无限的神圣与庄严。中国文化也就蕴涵了佛的神韵。

在没有刷票之前,我们游览了白马寺院外的一些不得不看的现代建筑。大多是新修建的与佛教有关的景点。我们进入了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方形砖塔,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塔的周边建了院墙,院内建有客堂、禅房,这是以前没有的。导游说在塔下较近处击掌,塔身会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要早三百五十多年。但在古代,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因而民间流传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的说法,可惜,我们试了几次,掌都拍疼了,就是没有听到哇哇的回声,心里有些缺憾。

走进泰式佛殿,富丽堂皇无不彰显着现代特色,它在1992年奠基,历时三年时间建成,传统的坐西朝东形制,其廊柱与墙面均用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具有鲜明的泰式建筑风格。其台基高达1.2米,足显其恢弘,正门的台阶两侧竖着一排经筒,根据导游的说法我们左上右下依次转动着经筒,悠扬的钟声响起,各人都在心里默念着自己的期许。殿中供奉着泰国友人及善信赠送的铜佛一尊。像高7.2米,重8吨,造像清秀,栩栩如生,它目睹着信众的膜拜,也好像在给游人讲解着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故事。

印度佛殿与泰式佛殿相邻,它始建于2006年下半年,是由当时的印度总理提议,殿内供奉的佛像大同小异,关键是它的建筑结构,印度佛殿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神秘莫测;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超凡脱俗。整个佛殿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缜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这个南亚次大陆贫困人口相当多的大国,在佛教建筑方面还是有精湛的技术。

历时两年多的缅甸佛殿位于泰佛殿之西,远看它的形制是一座塔,塔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照缅甸瑞德光大金塔的尺寸3:1的比例缩小而建,塔门以及缅甸佛塔苑的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的缅甸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据介绍缅甸的装饰材料均由缅甸政府捐赠,每次物资到达白马寺,僧众都会举行隆重的洒净祈福法会,足见信众们对于修建佛塔的虔诚心态。

半天功夫就这样滑过,坐在休息的条凳上我想,三处新修建的佛殿,既有佛教建筑形制的统一样式,又有东南亚国家的典型和特色,金黄色、红色是它的根本基调,外观看起来十分醒目。

几座具有各国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它不光是中、印、泰,缅甸人民友好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英明伟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多元文化包容并从。它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信众的心灵需求,方便了信众们的礼佛活动,促进了中国信众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佛教界的友谊。




—作者简介——


   张英锋,微信昵称雪山孤独鬼,凤翔人,62年出生,就读于凤翔中学,陕西警官学校毕业,大专文化,警察,操持刑事侦查工作,曾被聘请为陕西职业警官学院兼职教官,平庸之人,临界退休岁月。从警三十余载,爱好散文写作,早年些许作品见诸于宝鸡日报文艺副刊及当今的西部法制网等平面媒体,秉持“天下有难,我有何用;有难不解,有我何用”之信条,笃定读书可修身养性,多以茶、书和酒为伍,爱阅读,以抄抄写写记扎记为乐趣;临魏碑,拙笔拨墨挥洒始性情。好邀朋相聚,聊东西南北,随性而起,遇缘而饮,自信人生三百年,各领风骚数十载。


精彩悦读

『教苑心语』王小勃 | 不再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勃 | 读书,抵近灵魂最佳的途径

张英锋 | 初冬心语

张英锋 | 鹧鸪天 仿古词作两首

张英锋 | 深秋心语


时光捡漏读书会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  络     责任编辑:风  行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 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